“千载风尘,思尽躯命,以完全社稷、安主为效。斯义苟立,虽焚妻子,吞炭漆身,死而不恨也。”其在檄文中写道。曹氏政权为数不多、且言行一致、没有争议的忠臣之一。自晋朝以来史学家们高度称赞的忠臣良将。(其倾家赤族,满门忠烈,幼弟随事军中,助兄征战,长子甸不顾个人安危,劝父起兵,次子宗有其父之风,孙子毋丘奥更是得到晋朝皇帝的重用,官至益州刺史。在“淮南三叛”中,观三任主要参与人的言行。王凌计划另立新君,与洛阳朝廷分庭抗礼,文钦、诸葛诞均有投降吴国,接受吴国官职委派以及乞邀东吴大军,入寇祖国的记录。毋丘俭作为抗吴多年的魏国东线边帅,独善其身,倾尽东南之兵,奋力西向,几乎以一州之力对抗司马氏控制的全国兵马。即便如此,仍预留士兵戍守边防,驻防家国重镇,不割地,不献城,不称臣,不妥协。不曾做出任何通敌资敌之举。魏帝曹髦在三次淮南事变结束后,连续三次下诏斥责诸葛诞,而未曾对毋丘俭下过批判,至少三国志魏书里面没有记载。无论出发点如何,观其言行,印证后世史学家们的定义,站在曹氏的立场来看,毋丘俭乃鞠躬尽瘁,忠心不二的忠臣毋庸置疑,观其一生,确有国士之风。
刘备投奔公孙瓒,田豫当时年纪还小,自己托身于刘备,刘备非常看重他。刘备任豫州刺史后,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,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,说:“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。”
公孙瓒命田豫为守东州县令,公孙瓒的部将王门背叛公孙瓒,为袁绍率领一万余人前来进攻。众人恐惧,准备投降。田豫登上城墙对王门说:“你受到公孙将军厚待,却离开他,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;如今却回来为敌,这才知道你是个犯上作乱的人。人们虽然只有提瓶打水的才智,也知道守护自己的瓶子。我已接受了公孙将军的委任,你为什么不赶紧来进攻?”王门惭愧地退走了。公孙瓒失败后,鲜于辅为属下官民所推重,代行太守之事,他与田豫素来关系很好,任命田豫为太守府长史。
当时群雄并起,鲜于辅不知依从谁好。田豫对鲜于辅说:“最终能够安定天下的,一定是曹操。应该赶紧投奔他,不要等着以后遭祸。”鲜于辅听从了他的建议,因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和封官、尊宠。曹操召田豫为丞相府军谋掾,任命为颖阴、郎陵令,迁升为弋阳太守,所到之处,都得到很好的治理
建安二十三年(218年)四月,代北乌桓无(能)臣氐等反叛,鄢陵侯曹彰征讨代郡,以田豫为相。军队进抵易水北岸,乌桓埋伏下骑兵偷袭,军人乱成一团,不知如何是好。田豫根据地形,用战车围绕成圆形战阵,弓弩手拉满弓守在里面。胡人攻不进来,便溃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