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龙四年(236年),毋丘俭在多次弹劾公孙渊后,终于得到明帝批准,开始对辽东郡用兵。通过外交手段,招降右北平乌桓单于寇娄敦、辽西乌桓都督王护留,以及当年追随袁尚流亡辽东者共计五千余部众。削去公孙渊的潜在盟友后,秘密率领幽州、鲜卑、乌桓联军开赴襄平(辽东郡郡治),抵达附近的辽隧,设下埋伏,派人携带书信、印章前去征公孙渊进京述职。一切都按计划进行,只等公孙渊就范或出城。但大军的行踪走漏了消息,刺激了公孙渊。又因之前对洛阳屡有不敬,已成惊弓之鸟,当其发现埋伏在外的魏国大军后,又惊又怒,诡称幽州刺史假传圣旨,阴谋害己,以此为由拒不奉诏并发兵对抗魏军。两军战于辽隧,僵持日久,又逢十日暴雨,辽水暴涨,魏军虽有备而来,但辽东军却占据天时地利,战争异常艰苦,胜负一时难分,明帝看完战报,诏毋丘俭立即退军,撤回北平,等待洛阳援军,以期二次进军。一伐无功而返,公孙渊愈加乖张跋扈,一面指使幕僚们上书明帝,象征性认罪求和,归罪于毋丘俭。一面却公开割据备战,自立为燕王,置官刻玺,通使东吴,以求外援,但上过一次当的孙权不肯出兵相助。讨伐无功而返,明帝没有怪罪毋丘俭,诏命其兼任太尉司马懿军队副帅,准备第二次征讨。景初元年(237年),司马懿4万援军至,毋丘俭与其会师,并率本部幽州兵马再度伐燕,期间高句丽也派了数千士兵加入魏军助战,联军经一年苦战,最终打败燕军,公孙渊为司马懿所杀。辽东郡光复。战后魏明帝曹叡论功行赏,毋丘俭据此战役进封安邑侯,邑三千九百户。
景初二年(238年)末,战事基本结束,明帝的使节抵达蓟县,犒赏三军。太尉司马懿率数万京军先行踏上归程,而毋丘俭则以州牧之责继续留守燕地,处理战后事宜。景初三年(239年)正月,明帝病情急剧恶化,一月之间便不治驾崩。当使节驰行两千里,再次抵达蓟县后,毋丘俭能做的,只有举境发丧了。事业在幽州停滞了几年,不受到当权者的重视和理睬,几年后,他出征塞外,途经辽东郡,不禁悲从中来。在《之辽东》一诗中写道:“忧责重山岳,谁能为我檐?
辽东郡虽然成功收复,但是在战争期间以及之后,大量军人死亡、平民迁徙以及战争期间的屠戮。幽州的东北部地区汉人减少,出现了势力真空,反而不如公孙氏对当地的控制力、影响力。以高句丽为代表的外部势力趁机发难,开始侵扰边境,蚕食魏国土地。
正始五年(244年),高句丽趁虚犯边,袭破西安平。毋丘俭组织魏军展开报复,亲率万余精锐步骑兵出玄菟郡讨伐高句丽,高句丽王位宫引军两万迎击。虽敌众我寡,实力悬殊,“俭为方阵,决死而战”,先后在沸流水、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军,杀死高句丽军一万八千余人,位宫携妻子及千余骑逃向东沃沮避难,毋丘俭没有追击东川王,转而进军其国都丸都山城,勘察地形,因山城西北山体陡峭,守兵空虚,旋即采用避实就虚的计策,正面佯攻,西北偷袭,选派善于攀登的精卒,携带兵器长绳,摸上山崖,杀死守兵,智取北门。“束马悬车”,攻破了丸都,焚毁宫殿,处死大批官吏,摧毁其统治中心。